我校于2007年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目前已经开办5届。2010年建设成为黑河学院校级精品课。
四年内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15篇,主持省级以上科研课题2项,出版学士专著1部;发表省级以上教育教学论文6篇,主持省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1项,参编教材2部。
主讲教师的中符合岗位资格的教师达100%。副教授40%,讲师40%,助教20%;硕士60%,学士40%。
院优秀教师表彰1项,青年教授大赛2等奖1项,中年教师大赛3等奖1项,省高教学会课题3等奖1项。
我校于2007年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目前已经开办5届。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类、财金类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因此,目前我系的国贸专业、财会专业、物流专业均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只是各专业的要求不同,讲授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微观经济学》是国内外各高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按照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微观经济学》也是我院现有三大专业(即国贸专业、财会专业、物流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的基础,也是目前国内各高校经济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课程。《微观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介绍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与原理,兼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学好本课程是学习经济类其它课程的基础与前提,学生也只有在牢固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从事今后的经济工作和研究。同时,这门课教改成功与否,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都将极大地影响研究生的升学率。
《微观经济学》的重点、难点主要是供给与需求曲线及有关基本概念、生产函数、成本理论、竞争理论及一般均衡论。解决的主要办法是增加授课时数;增加课内和课外练习;紧密联系实际增加案例分析。
本课程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不仅中间穿插讲座、实地调研等短期社会实践,而且非常注重加强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通过暑假社会实践,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社会科学研究常用的调查研究方法,进一步加深对企业生产和技术、市场结构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学生的应用能力大大的提高。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比较成熟的课程,本课程目前主要使用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本课程已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学校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节省板书时间,而且能加强教和学的互动,加强主讲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另外,老师公布自己的电话和电子邮箱地址,及时解决学生疑问。为配合开展多媒体教学需要,规定有关西方经济学课程都必须制作电子版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并附上教学参考文献、阅读资料。我们计划用一年的时间,依托经管系经济科学实验室和学院的网站,建立《微观经济学》课程网,通过网络发布学习信息、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效进行教与学的互动。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主要借助多媒体方式和手段,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梳理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并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演示过程中,穿插相应的统计资料、图形分析和数学演绎,大大增强授课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同时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克服多媒体教学的缺陷和局限性。
微观经济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很强。为了深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地突出理论的系统介绍和教学生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在保证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较多地利用案例教学方法,尽可能利用一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来说明基本理论及概念。这一教学方法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爱,起到了提高学生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认识和运用。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积极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标准试卷方式,提倡并运用复合式教学与考核相结合的模式。我们不定期的开展课堂讨论及课后案例分析练习,并在每堂课后布置相应的练习,强化授课效果。鼓励学生尝试写一些经济学著作的读后感、或根据所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论文,以达到学用结合、创新并举的效果。
在学校组织的学生座谈会上,学生对孙先民教授和张庆艳副教授的授课效果给予了较高地评价。学校督导组的老教师在听取本课程张庆艳、翟立强、成榕教师的授课情况后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第一,本课程兼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实际应用广泛。因此,本课程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的讲授,又要增强实务内容的分析和操作技巧的训练。
第二,本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同时做为经济学各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覆盖面广,因此必须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
第三,本课程兼具文理特色。它既要有经济理论的逻辑推理,又需要高等数学的演算和推导。
首先,本课程教学最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学校相关藏书资料的欠缺;其次,缺乏既精通西方经济学理论,又有较高外语水平的教师;加之学生的外语水平较低,因此,尽管我们也进行了双语教学的探索,但实施的效果不太理想。再次,尚未建立起“微观经济学网络课程平台”,我们正着手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尚未建立起“微观经济学网络课程平台”,我们正着手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贯彻落实《关于开展2010年度校级精品课程申报及评审工作的通知》精神,根据《微观经济学》学科特点,围绕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式建设和教学条件建设,争取利用5年时间,将本课程打造为在院内、乃至省内具有一定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的精品课程。
完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师信息、教学进度表、考核办法、学习方法指导、教学课件、实践教学指导、参考资料上传工作。
制作主讲教师45分钟的课程录像,教学内容按章节网页化、提供电子教材、完成试题库,初步建成教学网站。
进一步完善《微观经济学》课程网站,并创建学科论坛,以后持续维护和更新。
力争微观经济学全程教学录像上网,完善课程资源,建成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