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教育教学>>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正文
    
 常规教学 
 教学研究  
 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  
 

经管系《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期总结

2012年05月10日 00:00  点击:[]

经管系《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期总结

一、基本情况

我校于2007年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目前已经开办5届。2010年建设成为黑河学院校级精品课。

(一)教学队伍

姓名

性别

出生

职称

学历

负责人

孙先民

1964.12

教授

学士

张庆艳

1970.11

副教授、经济师

硕士

于慧玲

1969.12

副教授

学士

翟立强

1983.01

助教

硕士在读

成榕

1981.04

讲师

硕士

李凌艳

1983.01

讲师

硕士

1.学术水平

四年内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15篇,主持省级以上科研课题2项,出版学士专著1部;发表省级以上教育教学论文6篇,主持省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1项,参编教材2部。

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主讲教师的中符合岗位资格的教师达100%。副教授40%,讲师40%,助教20%;硕士60%,学士40%。

3.获奖情况

院优秀教师表彰1项,青年教授大赛2等奖1项,中年教师大赛3等奖1项,省高教学会课题3等奖1项。

(二)课程描述

1.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校于2007年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目前已经开办5届。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类、财金类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因此,目前我系的国贸专业、财会专业、物流专业均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只是各专业的要求不同,讲授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2.理论课和理论课教学内容

《微观经济学》是国内外各高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按照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微观经济学》也是我院现有三大专业(即国贸专业、财会专业、物流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的基础,也是目前国内各高校经济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课程。《微观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介绍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与原理,兼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学好本课程是学习经济类其它课程的基础与前提,学生也只有在牢固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从事今后的经济工作和研究。同时,这门课教改成功与否,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都将极大地影响研究生的升学率。

《微观经济学》的重点、难点主要是供给与需求曲线及有关基本概念、生产函数、成本理论、竞争理论及一般均衡论。解决的主要办法是增加授课时数;增加课内和课外练习;紧密联系实际增加案例分析。

3.实践课教学内容

本课程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不仅中间穿插讲座、实地调研等短期社会实践,而且非常注重加强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通过暑假社会实践,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社会科学研究常用的调查研究方法,进一步加深对企业生产和技术、市场结构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学生的应用能力大大的提高。

4.教学条件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比较成熟的课程,本课程目前主要使用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本课程已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学校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节省板书时间,而且能加强教和学的互动,加强主讲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另外,老师公布自己的电话和电子邮箱地址,及时解决学生疑问。为配合开展多媒体教学需要,规定有关西方经济学课程都必须制作电子版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并附上教学参考文献、阅读资料。我们计划用一年的时间,依托经管系经济科学实验室和学院的网站,建立《微观经济学》课程网,通过网络发布学习信息、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效进行教与学的互动。

5.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传统式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主要借助多媒体方式和手段,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梳理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并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演示过程中,穿插相应的统计资料、图形分析和数学演绎,大大增强授课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同时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克服多媒体教学的缺陷和局限性。

(2)突出案例教学

微观经济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很强。为了深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地突出理论的系统介绍和教学生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在保证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较多地利用案例教学方法,尽可能利用一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来说明基本理论及概念。这一教学方法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爱,起到了提高学生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认识和运用。

(3)创新性教学手段的尝试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积极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标准试卷方式,提倡并运用复合式教学与考核相结合的模式。我们不定期的开展课堂讨论及课后案例分析练习,并在每堂课后布置相应的练习,强化授课效果。鼓励学生尝试写一些经济学著作的读后感、或根据所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论文,以达到学用结合、创新并举的效果。

6.教学效果

在学校组织的学生座谈会上,学生对孙先民教授和张庆艳副教授的授课效果给予了较高地评价。学校督导组的老教师在听取本课程张庆艳、翟立强、成榕教师的授课情况后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7.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第一,本课程兼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实际应用广泛。因此,本课程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的讲授,又要增强实务内容的分析和操作技巧的训练。

第二,本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同时做为经济学各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覆盖面广,因此必须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

第三,本课程兼具文理特色。它既要有经济理论的逻辑推理,又需要高等数学的演算和推导。

8.目前存在的不足

首先,本课程教学最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学校相关藏书资料的欠缺;其次,缺乏既精通西方经济学理论,又有较高外语水平的教师;加之学生的外语水平较低,因此,尽管我们也进行了双语教学的探索,但实施的效果不太理想。再次,尚未建立起“微观经济学网络课程平台”,我们正着手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二、精品课网站利用情况及下一步的建设规划

尚未建立起“微观经济学网络课程平台”,我们正着手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一)建设目标

贯彻落实《关于开展2010年度校级精品课程申报及评审工作的通知》精神,根据《微观经济学》学科特点,围绕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式建设和教学条件建设,争取利用5年时间,将本课程打造为在院内、乃至省内具有一定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的精品课程。

(二)三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2011年7月——2011年9月

完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师信息、教学进度表、考核办法、学习方法指导、教学课件、实践教学指导、参考资料上传工作。

2.2011年10月-2012年7月

制作主讲教师45分钟的课程录像,教学内容按章节网页化、提供电子教材、完成试题库,初步建成教学网站。

3.2012年8月-2013年9月

进一步完善《微观经济学》课程网站,并创建学科论坛,以后持续维护和更新。

4.2013年9月-2014年9月

力争微观经济学全程教学录像上网,完善课程资源,建成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站。

《微观经济学》精品课课题组

二○一二年五月十日

关闭